《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以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教育部、中宣部于2013年启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深化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具备出色专业技能、符合行业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获批卓越计划的高校新闻院系,应抓住发展机遇,正视并解决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利用政策与资金优势乘势而上,提振学科实力,缩小与名牌新闻院系的差距。 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1.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竞争激烈,整体实力差距明显。近年来,众多高校都增设了新闻与传播相关专业,或扩大招生规模,加之近期双一流大学(或学科)以及新一轮学科评估的双重影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差距也逐渐拉大。如获批卓越计划中的地方普通高校,虽获得了一定优势资源,但与实力雄厚的新闻院系相比,仍在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硬件设施、科研学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实力虽有提升,但仍显薄弱。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政策培养出更多的卓越人才,是改革培养模式面临的首要问题。 2.专业课程设置与时代“脱轨”,仍停留于满足过时的传媒人才需求。目前,大部分新闻院系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基本是教育部国标的翻版或名牌院校的复制照搬。如一些新闻院系只开设了新闻理论、传播学、中外新闻史、媒介伦理等传统课程,并没有与时俱进开设互联新媒体、媒介融合、数据可视化新闻等前沿课程,使培养出的学生滞后于媒体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 3.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失衡。如今,高校新闻院系越发重视实践能力,除了鼓励或强制参与校外媒体实习,还专门设置实训周、引进校外媒体导师或设立校园媒体平台。然而,部分院系出现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失衡的现象:过分强调学术研究,对实践环节不屑一顾、停留于走马观花的层面;或将大量时间精力都安排在实践教学上,忽略了理论学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前者多出现于学术研究型办学层次,后者常出现于技能应用型办学层次,这两种极端情况都不利于发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长尾效应。 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实践 1.重构卓越课程体系:夯基础、凸核心、重个性、顺形势。在获批卓越计划后,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教研室对卓越课程体系进行了及时修订。以国内外新闻传播名校课程体系为参考,以学界业界前沿为标杆,以平衡学术研究与实践技能为原则,结合本专业实际和特色,进行卓越课程体系重构:(1)夯基础。重视文学基础课程的“地基”作用,如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哲学概论等课程予以保留,另新增逻辑学、中国文化概论、美学原理等大类通识课程;(2)凸核心。将新闻传播学科公认的核心课程如新闻理论、传播学、中外新闻史等置于培养方案的核心地位,给予充足的学时安排;(3)重个性。在原有的新闻英语、媒介与社会、传媒法等个性化专业限选课程基础上,新增新闻与素描、移动媒体设计与制作、跨文化传播等课程,学生只需根据个性与兴趣选修;(4)顺形势。在必修课程中,新增了数据新闻导论、媒体融合研究、电视深度报道等学科前沿课程;在方向选修中,在原有的报刊纸媒方向和广电视听方向基础上,新增新媒体方向,开设网络专题策划与编辑、网络舆情搜集与研判、微博新闻传播与舆情管理等课程,顺应新闻传播的最新发展形势。 2.重塑专业实践平台:报刊广电网端齐发力,提振全媒体教育实力。2010年,新闻系创办了面向本专业学生的全媒体实践平台——龙新通讯社,实行“学院领导指挥、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跨年级‘传帮带’运营、师生共同点评、实习表现与必修学分挂钩”的运行机制。经过8年的完善与发展,如今下设四大传统媒体(杂志《龙新周刊》、报纸《龙新时报》中英文版、龙新播报电视台、龙新之声广播站)以及新媒体“一网两微一端”(网站“传媒教育网”、微信公众号“龙新通讯社”、微博“西南科大新闻系”和新媒体“西科青梅”)。 在获批卓越计划后,龙新通讯社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升级:(1)旗下所有媒体均进行版面、栏目的调整重设,在强化定位宗旨的同时,平衡可读性与专业性;(2)成员管理、制作流程、采编规范等规章制度均实现章程化,全方位模拟社会专业媒体运行;(3)定期将报刊寄往国内知名高校新闻院系,扩大影响力、做学术交流之用;(4)在原有的“一网一微一端”基础上,推出微信公众号“龙新通讯社”,及时传递专业动态,传播通讯社优秀作品。 3.重组专业集体活动:从学界到业界,在交流互动中学以致用。新闻系自创办以来,就形成了“专业集体活动”的传统,即每月不定期举行一到两次全系师生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获批卓越计划后,新闻系对专业集体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规范和创新:(1)专家学者讲座。定期邀请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较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2)媒体人经验分享。定期邀请业界媒体人前来分享工作经验和实战技巧,给学生提供了解媒体行业现状、明确自身职业规划以及获取媒体实习机会的途径;(3)实践采风。每学期组织全系师生集体前往校外进行实践采风,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采访写作、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剪辑等任务;(4)参与抢新闻大赛。每年4月,新闻系大一、大二学生会作为专业组选手,参与校宣传部举行的抢新闻大赛,并在赛后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分享;(5)龙新通讯社工作会。龙新通讯社社长和各媒体指导老师会定期组织工作会,安排最新的报道策划,或总结近期媒体运行状况、成品优缺点等。 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成果 1.学生就业率、专业满意度较高。在卓越计划受益的最近两届毕业生中(2013级和2014级),就业率均达到了95%以上,且在媒体工作的学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0%。①此外,在对新闻系学生对本专业“满意度”的调查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22.99%,“比较满意”的占51.43%,超过80%的学生对本专业的总体满意度较高。② 2.学生科研实力与实践能力较高。近一年,学术科研上,新闻系学生在新闻与传播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不乏核心期刊。同时,新闻系学生还跟随专业导师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和院校级课题;专业实践上,多名新闻系学生前往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南方周末》《新京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电视台等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实习。 3.校内校外对专业认可评价较高。在校内,西南科技大学部分领导与专家在对新闻系实地调研后,都对卓越计划培养方案、龙新通讯社实践平台、专业集体活动等表达了认可和肯定。新闻系及龙新通讯社也多次荣获校级教学成果质量奖、校级创新实践团队、四川高校十佳校媒等奖项;在校外,通过走访、问卷、电话等途径得到的反馈数据,用人单位对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价比较满意,满意率超过90%。③ 【本文为西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编号:17xn0153)、西南科技大学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项目(编号:17zyjh18)研究成果】 注释: ①数据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学生办公室2016年、2017年毕业生统计数据 ②数据来源: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8月面向新闻系学生进行的“专业认可度”问卷调查 ③数据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新闻系毕业生、实习生素质调查》课题组数据 教育部、中宣部于2013年启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深化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具备出色专业技能、符合行业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获批卓越计划的高校新闻院系,应抓住发展机遇,正视并解决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利用政策与资金优势乘势而上,提振学科实力,缩小与名牌新闻院系的差距。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普遍问题1.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竞争激烈,整体实力差距明显。近年来,众多高校都增设了新闻与传播相关专业,或扩大招生规模,加之近期双一流大学(或学科)以及新一轮学科评估的双重影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差距也逐渐拉大。如获批卓越计划中的地方普通高校,虽获得了一定优势资源,但与实力雄厚的新闻院系相比,仍在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硬件设施、科研学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实力虽有提升,但仍显薄弱。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政策培养出更多的卓越人才,是改革培养模式面临的首要问题。2.专业课程设置与时代“脱轨”,仍停留于满足过时的传媒人才需求。目前,大部分新闻院系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基本是教育部国标的翻版或名牌院校的复制照搬。如一些新闻院系只开设了新闻理论、传播学、中外新闻史、媒介伦理等传统课程,并没有与时俱进开设互联新媒体、媒介融合、数据可视化新闻等前沿课程,使培养出的学生滞后于媒体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3.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失衡。如今,高校新闻院系越发重视实践能力,除了鼓励或强制参与校外媒体实习,还专门设置实训周、引进校外媒体导师或设立校园媒体平台。然而,部分院系出现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失衡的现象:过分强调学术研究,对实践环节不屑一顾、停留于走马观花的层面;或将大量时间精力都安排在实践教学上,忽略了理论学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前者多出现于学术研究型办学层次,后者常出现于技能应用型办学层次,这两种极端情况都不利于发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长尾效应。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实践1.重构卓越课程体系:夯基础、凸核心、重个性、顺形势。在获批卓越计划后,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教研室对卓越课程体系进行了及时修订。以国内外新闻传播名校课程体系为参考,以学界业界前沿为标杆,以平衡学术研究与实践技能为原则,结合本专业实际和特色,进行卓越课程体系重构:(1)夯基础。重视文学基础课程的“地基”作用,如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哲学概论等课程予以保留,另新增逻辑学、中国文化概论、美学原理等大类通识课程;(2)凸核心。将新闻传播学科公认的核心课程如新闻理论、传播学、中外新闻史等置于培养方案的核心地位,给予充足的学时安排;(3)重个性。在原有的新闻英语、媒介与社会、传媒法等个性化专业限选课程基础上,新增新闻与素描、移动媒体设计与制作、跨文化传播等课程,学生只需根据个性与兴趣选修;(4)顺形势。在必修课程中,新增了数据新闻导论、媒体融合研究、电视深度报道等学科前沿课程;在方向选修中,在原有的报刊纸媒方向和广电视听方向基础上,新增新媒体方向,开设网络专题策划与编辑、网络舆情搜集与研判、微博新闻传播与舆情管理等课程,顺应新闻传播的最新发展形势。2.重塑专业实践平台:报刊广电网端齐发力,提振全媒体教育实力。2010年,新闻系创办了面向本专业学生的全媒体实践平台——龙新通讯社,实行“学院领导指挥、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跨年级‘传帮带’运营、师生共同点评、实习表现与必修学分挂钩”的运行机制。经过8年的完善与发展,如今下设四大传统媒体(杂志《龙新周刊》、报纸《龙新时报》中英文版、龙新播报电视台、龙新之声广播站)以及新媒体“一网两微一端”(网站“传媒教育网”、微信公众号“龙新通讯社”、微博“西南科大新闻系”和新媒体“西科青梅”)。在获批卓越计划后,龙新通讯社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升级:(1)旗下所有媒体均进行版面、栏目的调整重设,在强化定位宗旨的同时,平衡可读性与专业性;(2)成员管理、制作流程、采编规范等规章制度均实现章程化,全方位模拟社会专业媒体运行;(3)定期将报刊寄往国内知名高校新闻院系,扩大影响力、做学术交流之用;(4)在原有的“一网一微一端”基础上,推出微信公众号“龙新通讯社”,及时传递专业动态,传播通讯社优秀作品。3.重组专业集体活动:从学界到业界,在交流互动中学以致用。新闻系自创办以来,就形成了“专业集体活动”的传统,即每月不定期举行一到两次全系师生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获批卓越计划后,新闻系对专业集体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规范和创新:(1)专家学者讲座。定期邀请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较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2)媒体人经验分享。定期邀请业界媒体人前来分享工作经验和实战技巧,给学生提供了解媒体行业现状、明确自身职业规划以及获取媒体实习机会的途径;(3)实践采风。每学期组织全系师生集体前往校外进行实践采风,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采访写作、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剪辑等任务;(4)参与抢新闻大赛。每年4月,新闻系大一、大二学生会作为专业组选手,参与校宣传部举行的抢新闻大赛,并在赛后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分享;(5)龙新通讯社工作会。龙新通讯社社长和各媒体指导老师会定期组织工作会,安排最新的报道策划,或总结近期媒体运行状况、成品优缺点等。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成果1.学生就业率、专业满意度较高。在卓越计划受益的最近两届毕业生中(2013级和2014级),就业率均达到了95%以上,且在媒体工作的学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0%。①此外,在对新闻系学生对本专业“满意度”的调查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22.99%,“比较满意”的占51.43%,超过80%的学生对本专业的总体满意度较高。②2.学生科研实力与实践能力较高。近一年,学术科研上,新闻系学生在新闻与传播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不乏核心期刊。同时,新闻系学生还跟随专业导师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和院校级课题;专业实践上,多名新闻系学生前往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南方周末》《新京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电视台等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实习。3.校内校外对专业认可评价较高。在校内,西南科技大学部分领导与专家在对新闻系实地调研后,都对卓越计划培养方案、龙新通讯社实践平台、专业集体活动等表达了认可和肯定。新闻系及龙新通讯社也多次荣获校级教学成果质量奖、校级创新实践团队、四川高校十佳校媒等奖项;在校外,通过走访、问卷、电话等途径得到的反馈数据,用人单位对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价比较满意,满意率超过90%。③【本文为西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编号:17xn0153)、西南科技大学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项目(编号:17zyjh18)研究成果】注释:①数据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学生办公室2016年、2017年毕业生统计数据②数据来源: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8月面向新闻系学生进行的“专业认可度”问卷调查③数据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新闻系毕业生、实习生素质调查》课题组数据

文章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网址: http://xnkjdx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8866.shtml


上一篇: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体质测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
下一篇: 机械工业论文_齿轮接触疲劳理论研究进展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